疫情反复,寒假提前,春节将至,就地过年……这些热议话题让大家再次意识到疫情带来的持续影响或许将长期存在。线下教育机构关停,社会再次把目光投向在线教育。经过长达一年的触网学习和对比考察,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有了自己的评判与考量标准——拒绝“花里胡哨”,学习效果才是硬道理。
很多家长坦言,自己已经逐渐接受并习惯了在线教育的方式。“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也希望通过线上学习避免孩子接触太多人流。寒假到了在家上网课,我们唯一担心的还是那个问题,我和他爸爸不在身边,孩子开小差怎么办,太浪费时间了。”家住北京的王女士说。
王女士提到的其实是一个共性问题,特别是对于自制力、驱动力和学习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学生而言。无论是动辄几百几千人的在线大班课,还是4-6个人数设置的小班课,本质上仍然不能避免一个根本性问题:课堂时间有限,老师需要将关注度和注意力进行分配。
分配的方式无非三种:按需分配(学生主动提问及发言),自主分配(例如老师注意到谁在走神),随机分配(老师进行随机抽查)。这就导致无论老师多么敬业努力,即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老师的关注互动及教学效果都会陷入不可避免的边际效益递减中。